影像医学是指利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或人体某部位进行检查的一门学科,1895年伦琴发现X线后影像医学顺势而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一、临床上常用的影像技术
1. 常规X线成像:由非数字化X线摄影向数字化X线摄影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屏/胶结构被IP板和平板探测器所取代,在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力上形成了质的飞越。
2.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世界上第一台头颅CT扫描仪于1971年设计成功,1989年螺旋CT扫描仪问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不断更新换代,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技术,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检查,其主要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对微小病变敏感等优势。
3. 造影技术:包括非血管性造影术及血管性造影术。非血管性造影术主要包括消化道、呼吸道、胆系、泌尿系造影等,钡剂的发明与应用,使影像医学进入了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时代;碘剂的发明与应用使血管性造影术得以实现,随着技术的进步,密度和空间分辨率得到很大提高。
4. 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对人体无辐射,多参数成像,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且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应用于各系统的疾病诊断;近年来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DWI、SWI、PWI、MRS、DTT、DTI等)不断应用于临床,使影像工作者可以从功能层面诊断疾病。
5. PET-CT/MRI:是将CT或MRI技术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技术进行同机融合,从而实现从代谢水平诊断疾病。
二、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价值
1. 为临床提供更可靠、更翔实、更完整的诊疗依据。
2.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现在的医学影像设备及技术可以做到对微小病变、功能及代谢异常的疾病进行精准诊断,使得疾病的早期治疗、甚至超早期治疗成为可能。
3. 肿瘤分期及疗效评估:功能与分子影像学的形成为恶性肿瘤的分期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连续的随诊观察,对疗效的评价越来越客观,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
4. 诊疗模式的改变:诊疗微创化、复合手术室、多学科协作(MDT)应时而生。
三、影像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
临床医学是影像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极大的推动了影像医学的进步,同时影像医学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临床医学的进步,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影像技术的进步主要包括1.由非数字化成像向数字化成像发展2.由平面成像向断层成像发展3.由结构成像向功能成像发展4.由单一模式成像向融合模式成像发展;影像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带来影像诊疗模式变革,其主要体现在高度精准化、高度综合化、诊疗一体化、诊疗规范化。
总结:影像医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且创新不仅仅局限于仪器设备的创新更新,而应该是更深层次理念上的创新,譬如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从结构到功能、从宏观到微观的创新,总之影像医学不管以何种形式创新都应该以临床医学的需求为导向,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此外,影像技术的进步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去开发和应用,人才的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是影像学科保持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只有通过医疗、创新和人才资源的优化整合,一个影像科的综合实力才能得到提高,反之仅仅依靠好的设备和仪器支撑起来的影像科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是无法满足临床医学的发展和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