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科主任李孝华主任经常在晨会上指导我们说在心内科工作,就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在当今医疗纠纷频频发生的时代,我们既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素质,提升内涵,又要注意加强医患沟通,如若不然,稍不留意,就会造成双方的误解与矛盾。我科近日就发生一起典型的这类案例。
患者付某某,2020年8月23日20:00时左右感觉胸闷不适,由120送至我院,在120救护车上患者突发昏迷,120医务人员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后患者意识恢复,神志清楚。
急送至我院ICU进行治疗,初步诊断:1.肺部感染,Ⅱ型呼吸衰竭,急性肺水肿;2.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Ⅳ级;3.2型糖尿病;4.肾功能异常。
8月23日22:02接到检验科汇报危急值:心梗三项:心肌钙蛋白I 1.20ng/ml↑。(BNP):5669.00pg/ml、白细胞 19.50×10^9/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10次/分),ST-T改变,请我科医师会诊后考虑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Ⅳ级。但目前患者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建议:1.暂不宜冠脉造影,给予扩管、抗凝治疗。
8月24日复查,心梗三项:心肌钙蛋白I 12.49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 18.03ng/ml↑,肌红蛋白 459.40ng/ml↑。请我科医师会诊:1.急性心肌梗死;2.肺部感染,II型呼吸衰竭;3.2型糖尿病;4.肾功能异常。考虑患者仍旧病情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暂不宜冠脉造影,治疗上给予扩管、抗凝治疗、注意监测血压。
双方科室配合紧密,发现问题及时会诊沟通,经过在ICU四天的生命支持与悉心护理,稳定生命体征,为下一步在我科接受PCI治疗做了扎实的基础保障,赢得了生命的机会!8.27号复查心肌酶谱、BNP较前下降,肺部感染较前好转。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请我科医师会诊后建议转入心内科CCU病室继续治疗、予以CCU护理常规,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9月3日患者病情较前稳定,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治疗,拟择日行冠状动脉造影。但是9月4日患者于10:20突发胸闷不适症状,不能平卧,端坐卧位可缓解,全身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张口呼吸,双肺呼吸音粗,听诊两肺可闻及明显湿性啰音,立即汇报医生,组织抢救,考虑系急性心衰发作,与血管条件极差有关,11:05患者胸闷憋喘症状明显好转,皮肤温暖。
9月8日患者病情平稳,经评估后符合手术指征、于当日行冠脉造影+PCI术,结果示:三支血管病变,李孝华主任带领医疗团队组织讨论治疗方案后决定先处理危及生命的血管,待休息一段时间稳定后,再处理其他严重病变,因为血运重建后有个适应期,适应血运重新分配,且多支血管病变一次性植入3枚以上支架不符合国家介入指南规定,易形成支架内血栓,反而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考虑患者高龄、血管病变极重,存在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再发急性心梗、心脏破裂等风险,为安全起见决定暂予LAD和LCX血管植入支架,RCA血管待患者病情平稳、根据患者情况,择期再行二次PCI治疗,遂建议患者家属待本次手术恢复稳定后先办理出院,在出院期间家属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择日再办理住院行二次PCI治疗。和家属沟通后家属同意该治疗方案。
在院期间患者一直由其老伴照顾,患者与老伴对治疗和护理表示理解与感谢,医患双方相处十分和睦,但是在此期间患者子女因个人原因始终未露面。手术当日患者子女来院,并与床位医生沟通了治疗方案,且并未提出任何疑问和不满,手术结束后离开医院未再露面,未予床位医生进行过任何沟通。
9月10日上午,我科突然接到院医保办电话,告知其子女因对我科对血管的处理方法不满意,不理解明明三支血管病变,为什么只处理两支血管,认为治疗方案不合理,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因此通过个人渠道向有关医疗主管部门的人员咨询和反映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接到上级领导反馈后,立即汇报科主任及床位医生,科室人员乍听抵触情绪很大,不明白辛辛苦苦将一个急危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来,且恢复良好,没有收到感谢不说,连最起码的相互理解都没得到!但是冷静下来后,床位医生姜雷医生及李晓丽医生放下情绪,换位思考,耐心与患者子女解释选择该治疗方案的原因、目的、指南依据,合理性及对患者以后心功能恢复的意义,一切为患者病情着想!经过细致的解释最终赢得了患者子女的信服,明白疾病治疗是有原则的!理解该治疗方案对患者的意义,并积极配合治疗,解除了双方之间因缺乏沟通存在的误会,握手言和。
9月12日患者症状得以改善,予以办理出院,并给予出院指导,嘱其规律服药,适当功能锻炼,如有不适,立即至医院心内科就诊。
其后,经过沟通对我院和我科认可了的患者及家属再次选择了我们,又在我科行冠脉的PCI术,于右冠植入支架治疗,术毕安返CCU继续观察病情变化。术后的患者诉无胸闷气喘症状,轻度活动不受限,无胸痛及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经科室讨论组进行评分:患者情况良好,办理了出院。
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前提,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临床工作是基础,我们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这样才能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