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团聚、交流和庆祝的时刻,很多人会选择饮酒来庆祝,关于饮酒那些事儿你都知道吗

一、长期饮酒的危害

    生活中总听到大饮伤身,小酌怡情的说法,加之深厚的酒文化,很多人误以为适量饮酒对健康有益。实际上饮酒多少都是有害的,因为酒精是一种有害物质。

      数据显示:a1dh2RS671和Ada1b241229984,这两个基因遗传变异在东亚人群中非常常见,其遗传变异会影响酒精代谢酶的功能,从而影响酒精耐受性和酒精摄入量。而在中国人群中普遍缺乏乙醛代谢酶,导致乙醛在体内堆积的时间长,这也是国人酒后脸红者居多的原因。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给出了明确的建议,为了健康,应远离酒精。对于酒精摄入根本无安全可言。

 

图片

    长期饮酒首要损害的就是我们的肝脏,每一口酒都是对肝脏的重大打击。

 

图片

    第一阶段是脂肪肝,这时是可逆的,脂肪肝是重要的危险信号,及时戒酒还来得及。

图片

    第二阶段是酒精性肝炎,中国人至少一半人酒精代谢能力不足,一次严重的醉酒就相当于得了一次肝炎。

图片

    第三阶段是长期饮酒3-5年后,出现肝纤维化并逐渐变为肝硬化。此时如果再不重视,肝脏恶性肿瘤也就不远了。

二、饮酒有害的原因

图片

    酒精在体内的分解和代谢主要依赖于肝脏的酶系统,具体来说是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当酒精进入体内后,肝脏中的乙醇脱氢酶会将酒精分解为乙醛,然后乙醛脱氢酶再将乙醛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也是酒精被身体利用的方式之一。此外,肾脏在排除酒精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肾脏通过过滤作用将血液中的酒精排出,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肾脏并不能分解酒精,只能通过尿液将其排出。长期大量饮酒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害。酒精性肝病是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可引起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等疾病。同时,酒精也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引发肾脏疾病。因此,应该避免长期大量饮酒,以维护身体健康。总之,酒精在肝脏中被分解代谢,并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三、如何避免醉酒

避免醉酒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1.控制饮酒速度:慢慢喝,不要一下子喝太多,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分解酒精。

 

2.多吃菜:在饮酒过程中,多吃一些高蛋白、高脂肪、高纤维、高盐类的食物,如肉类、鸡蛋、豆腐等,这些食物可以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从而减轻醉酒程度。

 

3.喝水:在饮酒之前或之后,可以喝一些水,增加尿量,加速酒精的排出。

 

4.避免空腹饮酒:在饮酒之前,先吃一些食物,如面包、面条、水果等,可以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避免醉酒。

 

5.适度休息:在饮酒过程中,适度休息一下,避免连续饮酒,给身体一些恢复的时间。

 

6.避免混合饮酒:不要将不同种类的酒混合饮用,因为不同种类的酒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不同,容易导致醉酒。

 

7.注意身体状况:在饮酒之前,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患有肝脏疾病、胃肠道疾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应该避免饮酒或少量饮酒。

 

 

    总之,避免醉酒需要控制饮酒速度、合理搭配食物、多喝水、避免空腹饮酒、适度休息、避免混合饮酒以及注意身体状况。通过遵循这些建议,可以更好地享受饮酒的乐趣,同时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四、酒后注意事项

图片

    我国民众普遍缺乏酒精代谢酶,酒后脸白是乙醇脱氢酶不足,应当配合香蕉、芒果、蜂蜜等芒果、蜂蜜等含果糖量高的食物可以提高乙醇脱氢酶的工作效率,加速乙醛转化。

图片

    脸红则是乙醛脱氢酶不足,更要注意饮酒速度,配合上述多吃菜减缓酒精吸收速度,避免“酒精中毒”。

图片

    酒后血管扩张,吹风容易受凉,免疫力下降感冒等。酒后要及时穿衣,归途注意保暖,休息恢复体力。

 

    酒后胰岛素升高,血糖下降。洗澡血管扩张容易出现缺血、晕厥,可以在补充糖分、休息后再洗澡,或者洗澡时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既不要过热昏厥也不要冷水着凉。

五、酒后如何解酒

解酒是指通过一些方法来缓解或消除饮酒后的不适症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酒方法:

1.喝水:饮酒后,多喝水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排出酒精,同时缓解口干、口渴等症状。

2.饮食清淡:饮酒后,应该选择清淡的食物,如稀饭、面条、水果等,避免吃油腻、辛辣、坚硬等食物,以免加重身体不适。

3.休息:饮酒后,身体需要休息,可以睡觉或静坐一段时间,让身体得到恢复。

4.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加速酒精的排出。

5.中药解酒:一些中药具有解酒作用,如葛根、菊花、茯苓等,可以泡水饮用或煮汤喝。

6.按摩:按摩太阳穴、百会穴等穴位可以缓解饮酒后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只是缓解饮酒后的不适症状,如果饮酒过量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就医。同时,预防醉酒最好的方法还是适量饮酒或避免饮酒。

六、饮酒禁忌药物

饮酒时不能吃的药物有很多,主要如下:

1.头孢类药物:头孢类药物与酒同时服用,会产生双硫仑样反应,出现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面部潮红、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嗜睡、幻觉、恍惚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2.甲硝唑、替硝唑等硝咪唑类药物:此类药物与酒同服会产生双硫仑反应,出现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

3.解热镇痛药:此类药物与酒一同使用可能造成胃黏膜的进一步损伤,出现上腹饱胀不适、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甚至引起消化道溃疡或出血。

4.降压药:酒精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如果在饮酒后服用降压药,会使血压下降过快,产生晕厥和摔倒等危险。

5.镇静催眠药:酒精能够加速某些镇静催眠药物的分解代谢,降低药物疗效。

6.抗癫痫药:酒精能够降低抗癫痫药物的疗效,甚至诱发癫痫发作。

7.口服抗凝药:酒精能够抑制抗凝药物的代谢,增强抗凝作用,引发出血风险。

8.降糖药:酒精能够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如果在饮酒后服用降糖药,可能导致低血糖反应。

9.抗酸药和胃黏膜保护剂:酒精能够影响药物的疗效,加重胃黏膜的损伤。

10.利尿药:酒精能够加速利尿药的代谢和排泄,降低药物的疗效。

 

总之,在饮酒期间,应该避免服用上述药物,以免引起身体不适或严重。

七、饮酒出行禁忌

根据我国的酒驾法规,驾驶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属于酒后驾车,如果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则属于醉酒驾车。对于酒后驾车,根据不同情况可能会处以暂扣驾驶证、吊销驾驶证、罚款、拘留等处罚措施;对于醉酒驾车,则会被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且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驾驶证。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对于营运机动车驾驶员来说,酒后驾车和醉酒驾车的处罚更加严厉,除了吊销驾驶证和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可能面临更长时间的禁驾和更为严重的处罚。

 

酒驾法规是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广大驾驶员应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做到饮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

 

饮酒温馨提示
1.适量饮酒:《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醒,如果喝酒,成年人一天最大饮酒的酒精量建议不超过15克。
2.不要空腹饮酒:饮酒前应该吃些食物,如小吃、水果或蔬菜等。这样可以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减轻醉酒程度。同时,避免在饮酒前或饮酒时使用头孢类药物,以免引起双硫仑样反应。
3.不要混合饮用:同时饮用多种酒水或饮料,如白酒、啤酒、果汁等容易导致饮酒过量。
4.注意酒后安全:不要驾车或从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及时休息或睡觉,避免出现意外事故或危险行为。